1922年汕头台风
1922年汕头台风是1922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五号台风,在7月27日生成,8月3日消散,维持了一星期。这个台风为菲律宾和中国广东省地区,尤其是汕头市带来破坏,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因而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气象灾害之首。由于当时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并未有为台风命名的习惯,且该台风于8月2日为汕头市带来严重破坏,故又称之“八二风灾”。
台风影响 1922年7月27日一股热带低气压在加罗林群岛附近形成,随后向西北缓慢移动,并逐渐增强成为台风。它于7月31日越过吕宋及进入南海北部。在进一步增强之后,于8月2日晚上9时在广东省汕头市附近沿岸登陆,于翌日迅速消散。在这段期间,这个台风的中心气压为27.53吋汞(即932毫巴或百帕斯卡),而最高风速亦达100英里每小时。 菲律宾方面,由于台风只经过菲律宾吕宋北部人烟稀少的地区,故对当地并无造成明显影响。台湾方面,高雄州附近风速达每秒33米,恒春测站总雨量达181.3毫米,花莲港厅测站总雨量114.1毫米、台东厅测站总雨量123.2毫米,其他地区则有零星降雨。全台共造成36户房屋全毁,168户房屋半毁。 而在中国方面,台风对汕头造成严重破坏。根据《潮州县志》记载,风势于8月2日下午3时开始增强,到黄昏时风势加大,至晚上9时台风登陆之时,“风方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据当地气象台的资料显示,晚上9时当地风速增至蒲福风级8级,一直维持到翌日上午9时,即8级大风持续长达一天半,当中12级飓风更持续了整整一天,是历来罕见。
台风所带来的风暴潮比平时至少高12英尺(3.6米),沿海150公里堤防悉数溃决。狂浪如瀑布入城,加上时值天文大潮,汕头市平均水深3米,沿海地区一片汪洋,导致民房被淹浸或倒塌。有数艘在沿岸的船只完全被吹毁,而有些更被吹到内陆两英里处,“财生号”轮船吹到莱芜乳蓬山上,“山东号”搁浅于礐石狗母涵山腰,还有两艘小火轮被吹到潮阳县后溪、蝴蝶交山腰。 在狂风暴雨大海潮冲击下,田园人畜多被淹没,房屋倒塌无数。据统计,仅澄海县、潮阳县和揭阳县,倒塌房屋有1190座38943间。汕头地区6县1市遭到毁灭性洗劫,约有4至8万人丧生,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受灾最惨重的澄海县沿海有10个乡村被全部夷为平地。该县东里镇头冲乡原有人口千余,灾后幸存者仅百余人。海水淹过的耕地不长庄稼,井水咸而难以饮用,两年后方才淡化。 灾后救援 台风过后,潮梅善后处和汕头市政厅(1930年才成立市政府),会同汕头市总商会成立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处理救灾善后工作,受灾的各县也相应成立赈灾公所。台风造成通讯中断,灾情至几天后从各种渠道传遍各地才广为人知。
海内外各潮汕同乡会和慈善团体纷纷捐款、捐物或派员救助灾民,在赈灾中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华东医院、旅港潮州八邑商会、香港商会和旅居越南的侨胞相继捐献60万银元,推选总代表王少瑜抵汕赈灾。并在汕头市镇平路旅港潮州八邑商会附设的义务小学内立赈灾纪念碑记其事。南洋潮汕侨胞为赈灾捐大米7000余包,新加坡币10万余元,泰币25万余铢,(并推举许少峰抵汕赈灾),越币3万余盾。 救灾活动虽然展开,但陷于内战问题当中的北洋政府对这场风灾反应不大,总统黎元洪仅象征性拨款5万元赈灾,并于当年10月间派专使赖国禧到潮汕灾区视察慰问灾民。风灾也惊动了国际社会,香港政府捐助大米等物资运往当地,美国、英国与日本等国政府和社会也透过捐助来救济,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和美国红十字会亦派出了医疗队伍赶赴汕头。墨西哥总统阿尔瓦罗·奥布雷贡向北洋政府发表慰问电报,泰国国王拉玛六世也御赐5千泰铢作赈灾之用。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