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七月半施孤
农历七月十五,潮汕人俗称“七月半”,是汉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是一年一度施食给饿鬼的祭鬼节,在潮汕各地一直都流行“施孤”的民俗活动。传说地府阎王于七月大开放,让地狱孤魂野鬼都来人间求食,至七月底驱回,称“关孤门”。所以施孤在农历七月之内,自七月初一起到七月底,各乡各里,迭次有施济孤鬼的祭祀。
施孤习俗,来源于佛教,是佛教的“盂兰盆会”演变而来的。“盂兰盆”是梵语,意为“救倒悬”。佛教有一仪式,于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教徒追荐祖先举行了“盂兰盆会”。据《佛说盂兰盆经》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的母亲不信佛法,死后被打进阿鼻地狱。目犍连修成罗汉后,用天眼看见母亲在饿鬼群中受苦,于心不忍,用自己的法力送饭给母亲,谁料饭未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炭火。目犍连不胜悲哀,求佛超度。佛祖指示目犍连,在七月十五众僧安居修行圆满之日,敬设盂兰盆会供,以百味果食供养十方众僧,仗其法力解脱母亲。目犍连照佛祖的话去做,果然使母亲脱离饿鬼道。佛祖又让佛弟子们仿效目犍连的做法,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为过去父母离苦得乐。最终形成了盂兰盆会的佛教岁节仪规。 《佛说盂兰盆经》的这个故事,与中华民族的孝道十分合拍,梁朝开始,在中国逐渐风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也逐渐中国化而且家喻户晓。到宋元以后,盂兰盆会也逐渐由孝亲变为祭鬼施孤。嘉庆《澄海县志》载,七月半“各寺僧建盂兰盆会诵经,至晚营斋于焰口施食,放水灯照冥”,仪规性质就已经改变。揭阳、惠来、潮阳、南澳等县,祀祖于盂兰盆会,则还保留着佛教的本义。
潮汕施孤除了各家各户备办拜祭的礼品特别丰盛外,当地还集体高搭彩台,聘请僧人或道士做清醮诵经,普渡孤魂。彩台左侧,用竹和纸扎塑一尊数丈高的白衣大士化身的青面獠牙鬼王,俗称“孤王”,以制服孤鬼镇坛;右侧设无祀孤鬼之位。四周纸制幢幡低垂,阴森凄冷,令人有置身鬼域之感。 施孤的彩台,俗称孤棚,在这里拜祭的祭品,祭后则散发给穷人或让人抢夺,俗称“抢孤”、“抢施孤”。现在潮汕地区七月施孤活动还是很流行,不过大多简化了。潮汕盂兰胜会的活动还带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港澳等地,凡有潮人聚集的地方,此民俗活动仍很盛行。 (编辑:admin) |